
我是荔波县巴平村第一书记柏强稳,2017年9月,受组织委派,我从县扶贫办到荔波县瑶山乡巴平村任第一书记。那时候的巴平村存在着群众增收难、交通条件差、基础设施落后、群众自我发展动力弱等问题,面对这些问题,着实让人头疼。
刚到巴平村的时候,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题为《中国最富的3个村庄与最穷的3个村庄的对比,心酸》的文章,文中是这样介绍巴平村:“当地的村民,居住的还是茅草屋。茅草屋它是用树枝、竹片拼成的,这样的居住环境,如何遮风挡雨,如何御寒避暑。这里的村民,要想吃上大米,每十天逢集的时候,才能够实现,吃肉一年能够吃上10回,就很不错了,而事实上,很多家庭,一年三次吃肉的机会都没有。”
当时看到这样的网络文章,我心里很不是滋味,我暗下决心,一定要把我所学到知识用到巴平村脱贫攻坚工作中,为村里做一些实事,一定要让贫困群众活出个样子来。
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,我用2个月时间走遍全村7村民小组165户651人,白天走访贫困户,同群众唠家常,谈如何发家致富,夜晚整理收集到的资料。
在走访当中,我了解到,要凝聚力量首先就是要建强村级党组织,让党员带头示范,才能更好的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。
我从基础工作入手,与村支两委一起逐步规范村党支部“三会一课”制度和党员发展程序,制定了工作队与村干部“一对一”帮扶计划和具体措施,与村“两委”一起研究工作思路、一起制定工作方案、一起组织实施,渐渐地村支两委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提升了,组织凝聚力提升了,群众的发展动力也足了。
2017年,巴平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刚全面竣工时,很多群众因为常年居住在深山里,思想非常保守,尤其是老人,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,他们不愿意搬进移民新房,动员群众搬迁入住成了一道难题。
“我家养有30多头猪,几十只鸡,田地不多也还够糊口,你叫我搬出去了我们一家老小吃什么,靠什么生活,国家能养我们一辈子吗?”在我动员搬迁时候,村民何明新撂下这样一句话。
何新明是我联系的一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,当时有顾虑的也不止他们一家,很多群众也因为生计问题而不想搬迁。为解决动员群众搬迁难题,我们只有一次又一次的给他做工作,跟他们磨嘴皮子,讲政策、讲发展、讲道理,终于做通了工作。
就这样,一户、两户、三户……全村162户用了大概3个月时间,巴平村实现了不漏一户,不剩一人的整体搬迁工作。2017年以来,巴平村共有162户贫困家庭521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走出大山。如今,走进巴平村,一排排民居错落有致,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沥青路延伸到家家户户,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,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“柏书记,我们村是从山里面搬迁出来的,在这里没有土地,我们想发展,该怎么办?”在一次村民大会上,巴平村村民向我提出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。
面对村民们的质疑,我从巴平村实际出发,同村委班子一同制定了巴平村“党建促脱贫攻坚3355发展计划”,结合村里实际情况,积极组织协调组织300余名青壮年劳动力参与高铁项目建设。精心谋划巴平村产业发展项目,发展300亩桑蚕项目、500亩花椒种植项目基地和5000羽林下养鸡项目,一下子就盘活了村集体经济,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1.05万元。
根据群众的发展需求,我还主动联系有关部门,为村民开展旅游礼仪、SYB、厨师、种养殖、挖机、砌筑、美发、电商等培训61人次,引导外出务工或附近灵活就业310人 ,推荐12人到捞村扶贫车间就业,3人到小七孔景区就业等。截至2019年,巴平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,实现每户有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。
不知不觉,到巴平村三年多了,在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,我们全体攻坚队员把最好的时光留在巴平,以巴平为家,关心和帮助群众,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,以“实干”架起巴平村通向致富路的桥梁。
三年的寒来暑往,在乡人民政府、帮扶部门、全体战友及村两委大力支持帮助下,我们为巴平村争取人饮工程扶贫资金60万元,帮助解决20万元50亩坝区排灌困难问题,确保粮食增产增收,积极争取资金320万元,完成七个村民小组产业路建设11.7公,帮助全村165户651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走出大山,让原本贫穷的巴平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实现了全部脱贫。
(来源:云黔南网)